大连硝酸的储存与运输需严格遵循其强腐蚀性、强氧化性及毒性特点,结合法规要求和安全技术规范执行,以下是关键注意事项:
一、储存注意事项
1.储存环境要求
温湿度控制:储存于阴凉、通风的库房,远离火种、热源。室温不宜超过30℃,相对湿度不超过80%(浓硝酸易挥发,高湿环境可能加剧酸雾形成)。
分区隔离:
严禁与易燃物(如酒精、汽油)、可燃物(如木材、纸张)、还原性物质(如氰化物、硫化物)、碱类(如氢氧化钠)及金属粉末(如镁、锌)混存,避免发生剧烈反应或爆炸。
不同浓度的硝酸应分区域存放,标识清晰,防止混淆(如浓硝酸与稀硝酸分开)。
避光与防泄漏:
储存容器避免阳光直射(浓硝酸见光易分解,生成NO₂、O₂和水,导致浓度下降并释放有毒气体)。
储存区域应设置耐腐蚀的围堰或托盘,高度不低于15厘米,用于收容可能泄漏的酸液;地面采用环氧树脂等防腐蚀材料,便于清洁和防止渗透。
2.容器选择与管理
材质适配:
浓硝酸(≥68%):选用玻璃、不锈钢(如316L)、铝(表面天然氧化膜可抗腐蚀)或聚四氟乙烯(PTFE)、高密度聚乙烯(HDPE)等塑料容器,禁止使用铁(非钝化状态)、铜、锌等易腐蚀金属。
稀硝酸(<30%):可使用衬胶、衬塑的碳钢容器,或聚丙烯(PP)、聚乙烯(PE)塑料容器,但需定期检查衬层完整性。
密封与标识:
容器必须配备耐腐蚀的密封盖(如聚四氟乙烯垫片),确保无渗漏;开启后及时密封,避免挥发导致浓度变化和酸雾扩散。
容器外张贴清晰的危险标识,包括“腐蚀品”“强氧化剂”“禁止碰撞”等,注明化学品名称、浓度、生产日期及危险性概述。
3.日常检查与维护
定期检查储存容器是否有破损、变形、泄漏迹象,尤其是瓶口、阀门等易腐蚀部位。
记录储存温度、湿度,发现异常及时通风或降温;定期检测空气中的硝酸雾浓度,确保符合职业卫生标准(如PC-TWA≤1mg/m³)。
遵循“先进先出”原则,避免长期储存导致硝酸变质(如浓硝酸分解产生NO₂,颜色变黄)。
二、运输注意事项
1.运输工具与包装要求
专用运输设备:
公路运输需使用耐腐蚀的专用槽车或罐式集装箱,罐体材质为不锈钢或内衬橡胶、塑料,确保耐压、防泄漏;铁路运输采用特定的腐蚀品专用车厢。
少量运输可使用塑料桶或玻璃瓶,外包装用木箱或钙塑箱加固,内部填充蛭石、泡沫等缓冲材料,防止晃动碰撞。
包装等级与标识:
浓硝酸属于《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》(GB6944)中的第8类腐蚀品,包装等级为Ⅱ级(中等危险性),需在外包装显著位置粘贴“腐蚀品”标志和联合国危险货物编号(UN2031,浓硝酸;UN3473,稀硝酸)。
2.运输操作规范
装载与固定:
搬运时轻拿轻放,禁止滚动、撞击或拖拉容器;槽车装载前需检查阀门密封性,避免运输中因震动导致泄漏。
容器需固定在运输工具上,防止倾斜或翻倒,尤其是长途运输时需加强防震措施。
避免混合运输:
严禁与易燃液体、可燃物、还原剂、碱类同车运输,也不可与食品、药品等日用品混装。
运输途中需远离热源、火源,夏季避免在高温时段运输(如正午),防止阳光直射导致容器内压力升高。
3.运输安全管理
驾驶员与押运员要求:
从业人员需经过危险化学品运输培训,熟悉硝酸的特性、应急处置方法及运输法规(如《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》)。
携带完整的运输文件,包括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(MSDS)、危险货物运输许可证、应急联系电话等。
应急准备:
运输车辆需配备应急防护装备,如防毒面具、耐酸碱手套、防化服、消防器材(如干粉灭火器),以及泄漏处理工具(如沙土、纯碱、石灰)。
制定运输路线时,避开人口密集区域、水源地和高温环境,提前规划好应急停车点和救援机构联系方式。
三、法规与应急响应
法规遵循:
硝酸的储存与运输需符合《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》《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》《铁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则》等法规,运输前需向相关部门(如交通运输局)申报。
泄漏应急处置:
运输途中若发生小量泄漏,立即停车隔离现场,用干燥沙土或蛭石覆盖吸收,避免用水直接冲洗;大量泄漏时,疏散人员至上风处,构筑围堤收容,用石灰乳或纯碱溶液中和,废水需经处理达标后排放。
若发生人员接触,按前文“防护措施”中的急救方法处理,严重时立即就医。
总结
硝酸储存与运输的核心是隔离风险、控制环境、规范操作,需从容器材质、储存环境、运输工具、人员培训等多维度确保安全,同时通过严格的法规compliance和应急预案降低事故隐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