皮肤接触大连硝酸后的急救需分秒必争,遵循“立即冲洗、中和处理、保护创面、及时就医”的原则,具体步骤如下:
一、立即脱离接触并大量冲洗
快速移除污染衣物
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物、首饰(如手表、戒指等),避免污染物扩散至未接触部位或持续腐蚀皮肤。
脱衣时注意避免接触污染区域,可使用镊子或手套辅助,防止二次伤害。
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
迅速将受伤部位置于流动清水下冲洗(如自来水),水流需轻柔但持续,避免强力冲击加重创面损伤。
冲洗范围应覆盖接触部位及周围2-3厘米健康皮肤,确保彻底清除残留酸液。
关键提示:即使接触面积小或浓度较低,也需坚持冲洗,不可因初期无明显痛感而忽视(硝酸的腐蚀性可能滞后显现)。
二、中和处理(谨慎操作)
弱碱性溶液中和(冲洗后进行):
用2%-3%碳酸氢钠溶液(小苏打水)或肥皂水轻轻擦拭或湿敷接触部位,中和残留酸性物质。
禁止使用强碱性物质(如氢氧化钠、生石灰),以免中和反应产生热量加剧灼伤。
清水再次冲洗:
中和后用清水彻底冲洗残留的中和剂,避免碱性物质对皮肤造成二次刺激。
三、保护创面与避免感染
避免破损与摩擦
冲洗后若皮肤未出现破溃,可用干净无菌纱布或棉质衣物覆盖创面,避免摩擦或污染。
若已形成水疱,切勿自行挑破(水疱皮可保护创面、减少感染风险),保持疱皮完整。
禁用偏方
严禁在创面上涂抹牙膏、酱油、香油等偏方,以免加重感染或影响医生对创面深度的判断。
四、及时就医与后续处理
尽快送医
无论接触面积大小或症状轻重,均需立即就医(尤其是浓硝酸接触者)。硝酸可能造成深层组织损伤,需专业评估。
就医时携带硝酸的标签或MSDS(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),帮助医生了解浓度及成分。
医院处理措施
轻度灼伤(局部红肿、疼痛):医生可能再次清洗创面,涂抹烫伤膏(如磺胺嘧啶银乳膏),并口服止痛药。
中重度灼伤(水疱、溃疡、皮肤变色):需清创处理,清除坏死组织,必要时进行植皮手术;同时预防感染(如使用抗生素)和休克(补充液体)。
特殊注意:若硝酸渗入衣物或接触黏膜(如手部指甲缝、指缝),需告知医生彻底清理,避免残留酸液持续腐蚀。
五、注意事项与禁忌
避免眼部接触后的错误操作
若同时发生眼部接触,需优先冲洗眼睛(用流动水从内眼角向外眼角冲洗,保持眼皮张开),但禁止用手揉搓,完成初步处理后立即就医。
警惕全身中毒风险
大面积接触(超过体表面积10%)可能导致硝酸吸收进入血液,引发高铁血红蛋白血症(表现为紫绀、呼吸困难)或肾脏损伤,需住院观察并对症治疗。
后续护理
愈合期间保持创面清洁干燥,避免沾水;按医嘱定期换药,观察是否有感染迹象(如红肿加重、渗液增多、发热)。
皮肤接触硝酸的急救关键在于早期彻底冲洗、谨慎中和、及时就医。即使初期症状轻微,也不可低估其潜在危害,务必通过专业医疗评估确保无深层组织损伤。预防永远优先于急救,接触硝酸时应严格佩戴防化手套、护目镜等防护装备,避免直接暴露。